<
y8h1小说网 > > 大理寺断案实录 > 第573章
    “蓁娘?”

    “对啊。”桑榆摸着桑蓁的苍白的脸颊,脸上浮现出柔软的笑意,“我叫桑榆,妹妹自然要叫桑蓁才对。”

    “桑榆……桑蓁……”朱大善人咀嚼了几句这个名字,“真是一对好名字。”

    后来,天下间再也没有了泾县江氏一门,坊间都在说江家全都死在了那场大灾中,而在那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,多了两个失去耶娘的姐妹。

    只是桑榆没想到的是,两年后,朱大善人举家从宣城来到了泾县,并将产业在泾县铺开,从此每年江家的坟冢都会迎来一个祭拜之人。

    尽管这些年,他们偶尔会在泾县遇到,可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。

    直到前两天,桑榆带着桑蓁找到朱大善人,他才能正大光明地与好友的女儿相认。

    而今说的这些,也不过是场面话罢了。

    此刻,朱大善人的脸上没有了笑嘻嘻的样子,只剩下冷漠和庄重,“某可以证明,当时江贤弟回建州的时候遇到过一批行商。”

    “在这之前,某曾将这段经历深埋在心底,可今日某要告诉世人,江贤弟乃是某所见过的最重情重义的郎君,某愿意以身家性命作保,某所言句句属实!”朱大善人回望着那些交头接耳的百姓,一字一句道:“因为当年,某也是同江郎君前去建州的人之一!”

    要说当年之事,朱大善人可以说是记忆犹新,他年轻时放浪不羁,喜欢争强好胜,依靠着家中的资产横行霸道,不计一切代价打击对手。

    和他同为商人的江郎君却是另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,因此两人一直相互嫌弃。

    后来,朱大善人因为使了手段,断了某一家的财路,从而被那家人打击报复,惹上了当时的宣州司马。

    第五百零四章:时机

    自古民不与官斗,更何况是最下等的商人,若是不能平息宣州司马的怒火,只怕朱家老小全都要去大牢里团聚了。

    在被所有“好友”拒绝帮助后,走投无路之下,是江郎君不计前嫌,四处替他托关系,说好话,才在关键的时候挽回了朱家的清白,

    从那以后,朱大善人就视江郎君为兄长好友,江郎君也与他相交甚欢。

    建州暴乱那年,朱大善人并不在建州,他是得了江郎君在建州遇到危险的消息后,连夜赶去救人的,不想他还没发力,江郎君已经脱险了。

    于是两人结伴回到了宣州,因为新年外出的缘故,朱大善人便没有将江郎君送回家,在宣城便分别了,也正因为如此,他逃过一劫。

    江家遇难后,他不惜举家迁往泾县,就是为了守住江家的坟冢,也为了暗中调查当年之事。

    他一改往日的性子,全身心地投入到花天酒地中,迷惑住了所有人,可是生意却做的越来越大,倒有几分好人得好报的意思。

    可是为什么同样是好人的江郎君却惨遭不测了呢?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,朱大善人如是想着。

    桑榆找到自己的时候,他知道机会来了,他要站在所有的泾县百姓面前,将当年的那件事说出来,以告慰江郎君的在天之灵。

    “某后悔啊。”朱大善人的眼中泛起水光,身子颤抖了几分,朱文见状小心翼翼地扶着他的手腕,“若是当年某再细心些,或者再留江贤弟几晚,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。”

    “朱伯父无需自责,”桑榆眨了眨朦胧的双眼,“该死的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百姓死活之人!”

    “哼,你们卖了半天的惨,说来说去,和我们有什么关系?”季夫人冷笑道:“人人都惨,难道我的儿子死了我不惨吗?”

    桑榆看了一眼季家夫妻,“那你们就听下去,说起来季伯来的死和江家还有几分关系呢。”

    “你说什么?”季夫人怒道:“我的儿子是死在谁的手里,你心里当真没有决断吗?”

    桑榆淡淡道:“有,所以,某这就来替你解惑。”

    江家只是一个缩影,在圣人继位的十年里,各地都在发生天灾人祸,其实这算是正常的,老天爷不会让所有人都平安地活着,总要有些异像来显示自己的存在。

    可是八年的时间里,在圣人看不见的地方,受灾的百姓苦苦求生,有人包庇的州府,黑暗在滋生着,那些天灾成为某些人野心的燃料,那些被灭口的家族成了他们罪恶的证明。

    数以万计的银钱和物资被偷偷地截留下来,无家可归的百姓为了活下去选择了卖命,他们成为了幕后之人圈养的奴隶,当作随时可以摘取道胜利果实。

    有了钱,有了粮,没有兵器铠甲怎么能算兵?于是,一个邪恶的计划诞生了。

    这就是前段时间,震惊朝野的兵器调换一案,在它的背后,藏了一个巨大的、足以颠覆朝纲的阴谋。

    “原本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,你们在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。”南王府中,崔叙同样神色淡漠,“但是事态有变,你们等不及了,所以才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’天灾’。”

    “哦?此话怎讲?”南王世子一点儿也没有被说中的恼怒,反而兴致勃勃问:“是因为兵器一案吗?”

    “不。”崔叙反驳道:“正如世子说的那样,虽然某破了兵器一案,但世子积攒了多年钱财,兵器也够囤积了不少,兵器一案并不是最重要的。”

    本朝对兵器既严谨也放任,民间的铁器是流通的,还会时常援助其他小国,说白了,只要有银钱,想弄到兵器很简单,更何况兵器调换至少有一年的时间,若是用来造反也够了。